近日,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哈特菲尔德校区晨雾未散,紫楹花道间2025年比勒陀利亚大学“国际学生日”正式启幕。今年,上海杉达学院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以下简称“南非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作为特别来宾出席了此次盛典。并以“月满中秋照中南,万里情牵共婵娟”为主题,将茶艺、月饼、快板、空竹、书法、中国舞与国旗游行汇聚为一条美丽的中国文化画卷,在二十多国展台间成为最具人气的存在。
在王清超老师的阵阵快板声中,杨煜老师现场耍着空竹。空竹高速转动与盘线摩擦发出“呜呜”哨音,像极了中国庙会里的鸽哨,又像南非高原上掠过耳边的疾风。只见他手腕一抖,空竹脱线腾空三米,稳稳落回绳槽,人群中爆发出“哇”的齐声惊叹。王清超趁势把快板节奏提速,中英文顺口溜连珠炮般甩出:“空竹飞,心意随,China-South Africa(中国—南非)一家亲!”节奏与空竹哨声交织,展台前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几名印度学生跃跃欲试,却屡屡“坠机”,杨煜把空竹递给他们,耐心纠正角度。十分钟后,商学院研究生库纳尔终于让空竹持续旋转,他兴奋地对同伴喊:“这可是蕴含着功夫的中国空竹!”
“原来茶叶会呼吸。”来自津巴布韦的研一新生塔万达在茶艺摊位前屏息观看普洱醒茶,热水注入紫砂壶的瞬间,他跟着中国教师严阳媚的指引轻嗅茶香,并在留言簿写下“我想把这份香气带回哈拉雷”。
展位另一边,月饼模具敲击案板的脆响此起彼伏,面粉飞舞间,一名南非学生把第一块成型的月饼举过头顶,用刚学会的中文高喊“中秋快乐”,引来一片手机快门声。中秋月饼体验展桌前更是人头攒动,南非学生们不仅可以体验月饼的压花塑形制作过程,还可以品味现成的广式莲蓉双黄或豆沙双黄月饼。
上午11时,游行开始。南非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教师们身着民族服饰,高举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下缓步前行。比勒陀利亚大学蓝花楹的紫与中国红就这样温柔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舞台区,各国留学生的节目依次上演,欢快的气氛在压轴戏时被推至顶点。南非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教师赵琳在《明月几时有》乐声中倾情演绎中国舞蹈《花好月圆》。灵动而又婀娜多姿,完美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古典韵味,获得南非学生们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和掌声。
文化体验与舞台高光背后,是招生咨询桌被反复“包围”的场景。数十上百名学生不断询问中文学习项目。截止当天活动结束,“南非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官方社媒已经累计新增关注过百人。“中国展台把‘文化’变成动词,让观望者变成参与者,再把参与者变成学习者,这是最具穿透力的软实力!”比勒陀利亚大学国际处顾问马库贝拉先生现场感叹道。
据悉,比勒陀利亚大学拥有来自约133个国家的134名国际教职员工和4008名国际学生,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学生日”活动,并向比勒陀利亚周边地区的100多位大使和高级专员发出邀请。该活动旨在通过文化多样性加强本地和国际学生及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当天会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包括不同的传统服饰、音乐和表演。校方每年也会对各国代表展览与节目进行评判。
月满中秋照中南,万里情牵共婵娟。此次南非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中秋文化之旅走进比勒陀利亚大学,以月为媒、以艺会友,引领各国学子穿越蓝花楹下的紫雾,在一盏茶香、一饼团圆、一声空竹啸响里触摸东方的温度。当快板节奏与非洲鼓点交织,水袖丹青与紫楹花影叠映,汉语的平平仄仄便化作心底最柔软的共振。活动不仅让“我想学中文”成为现场最高频的句子,更让“相知无远近”的古老诗意在年轻的心间生根发芽;文化互鉴的月光所及,皆是友谊抽穗的声响,为中南人文交流的长卷添上一抹温润而明亮的银辉。